中共百色市政法委员会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法文化 > 国学讲坛
国学讲坛

我们该把什么传给后代?

日期:2013-03-13来源: 百色市委政法委点击:

范蠡雕像

  “富二代”、“官二代”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实际上根源于“富一代”、“官一代”,是因为当下的一些父辈们没有想明白:究竟应该把什么传给后代?

  范蠡的答案是不传金钱,只传美德。贝多芬说过:“劝你们的孩子拥有美德吧,因为只有美德,而不是金钱,能让他们快乐。”

  有必要首先致力于凝炼优秀的家庭传统、树立高尚的家庭信仰、培育积极的家庭精神,形成卓越的家庭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2011年7月19日,人称“许三多”的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被执行死刑。在狱中,他写下忏悔书,内中有云:“人生不仅要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后人考虑,虽然地位、职务、荣誉不能传承,但金钱、资产、物品可以继承,应该多积蓄点财富给后人。”这位贪污受贿达1.98亿元的大蛀虫,大概到死也没有想明白,最应该传给后代的究竟是什么?

  曾经是天下首富的范蠡,就想明白了这个问题。

  “陶朱公”的良苦用心:

  千金散尽,从头再来

  范蠡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余载,灭了吴王夫差。正当功成名就之际,他毅然辞掉高官厚禄,下海经商去了。

  《史记》记载说,范蠡先是来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意思是范蠡带领妻子、孩子,在齐国的海边荜路蓝缕、胼手胝足,开始了新的艰难创业。他们垦荒种地,生产粮食,还利用海边的渔业、盐业资源,开展商业贸易。经过全家人辛勤劳作,只用了几年时间,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

  后来,范蠡又迁居到陶,再次改名换姓,自称朱公,人称陶朱公。十九年间,几次积攒了数以千计的黄金。“天下言富者,皆称陶朱公,”俨然称得上是当时天下的首富了。

  范蠡后来年老力衰,就把经营产业的事情完全交给了子孙,自己安享晚年。在子孙们的经营下,范家的产业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达到了“巨万”,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亿万了。

  范蠡退休以后,“陶朱公”三个字,可能变成了范家的一个商号,被范蠡的子孙一代代传了下来。商号的当家人相当于现在的董事长兼CEO,也被称为陶朱公。到了战国时候,陶朱公这个商号依然存在,而且影响更大了,几乎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

  可以说,范蠡家族成功地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定律,实现了家业常青。

  那么,范家究竟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是否因为范蠡积累的家产多,所以传给子孙后代的钱财也多呢?

  不是的。通观范蠡的财富之路就会发现,他似乎压根儿不想把财产传给子孙。

  《史记》有明确记载:范蠡在齐国积累了数十万家产之后,引起了齐国贵族们的注意,他们合力推举范蠡担任齐国相国,还把相国大印送到他家。范蠡说:“经营自家的产业,能获得千金,做官能做到卿相,对一个布衣百姓来说,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顶点。但是,长期享有尊崇的名声,未必是一件好事。”于是,范蠡婉言谢绝了相国大印,把家产分成若干份,分别赠送给一些朋友和乡亲,自己只带着小部分贵重细软,悄悄地离开齐国,迁居到了陶。

  成为“陶朱公”之后,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从头开始、重新创业。司马迁称赞他:“此所谓富而好行其德者也。”

  那么,范蠡究竟想传给子孙后代什么东西呢?

  留给后人的选择:

  不传金钱,只传美德

  纵览范蠡家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他传的是宽以待人的处世原则、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范蠡自己就是宽以待人的典范。除了富而好德、乐善好施之外,还有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他在用人上的“择人”而“不责于人”。

  什么是“择人”呢?就是注意选拔和使用适当的人才。什么是“不责于人”呢?就是对手下的人并不求全责备,而是待人宽厚。

  正因为宽以待人,他才能够照顾别人的利益,做到买卖双方的互利互惠;正因为宽以待人,他才能够富而好德,周济穷人,尽到社会责任;正因为宽以待人,他才能够遵纪守法,不伤天害理。

  范蠡还是自强不息的典范。每当通过艰苦奋斗,达到事业巅峰时,他都要激流勇退,自己把自己打回起点,重新创业。就仿佛一个登山的人,每次吭哧吭哧地爬到山顶,还没有顾得上歇歇脚,欣赏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妙风光,就坐上了滑梯,一下子回到山脚下,再一次吭哧吭哧地向上爬。

  从子孙后代的表现来看,范蠡的这些处世原则和人生智慧,确确实实传给了他的后代,并且被发扬光大。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范蠡的后代热心于商业教育事业,把自己的商业经验传授给了一个贫穷落魄的年轻人猗顿,从而把猗顿培养成了富比王侯的大富豪。

  显而易见,在究竟应该把什么传给后代的问题上,范蠡的答案是不传金钱,只传美德。

  贝多芬的感悟:

  美德!只有它能让你的孩子快乐

  范蠡的智慧,代表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始终占据主流地位的治家理念。唐朝李商隐有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过去很多人家大门两旁都会镌刻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忠诚老实、仁义厚道是世代久远的根本,知识文化、勤奋学习乃家业昌盛之正途……都是这种智慧的再现。

  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之所以坚信这样的齐家格言,是因为无数经验教训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如果没有再创造的活力,财富是不断耗损的,就像水在流淌时会不断蒸发渗漏一样。家业常青,乃是基于精神不倒。金钱没有生命力,真正长盛不衰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放眼全球,中国古人的这些传统智慧,实际上也是被普遍认同的。贝多芬就说过:“劝你们的孩子拥有美德吧,因为只有美德,而不是金钱,能让他们快乐。这是我这个过来人的切身感悟。”

  2004年起连续5年之久,美国著名的战略咨询公司哈里森集团针对美国富人群体进行了3次大型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富人(指经济阶梯最顶端的大约5%,其流动资产至少100万美元,或者每年的家庭可支配收入至少12.5万美元)最担心自己辛苦赚来的、能为孩子们创造优越生活的钱财,最终变成毁灭孩子的祸根。为此富人们不遗余力地向子女灌输利他主义的价值观,想借此减少孩子从小过富有生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要的不是钱财,而是你如何生活。重要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你拥有什么。”教育的结果怎样呢?统计显示:每年可支配收入15万以上家庭的孩子“曾经为某项慈善事业捐过自己的钱”的有48%、“曾为某个当地慈善组织做过志愿者”的有45%,远远超过了每年家庭可支配收入小于5万美元的28%和26%。另外,尽管富人家的孩子拥有更强购买力,但在购买奢侈品方面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显摆。例如,每年可支配收入15万以上家庭的孩子拥有奢侈或高档商品的比例:电子产品55%、鞋子31%、潮流时装35%、提包钱包装饰品31%、化妆品和香水23%、珠宝21%、手表24%,总体上只是略高于每年家庭可支配收入小于5万美元的40%、39%、28%、20%、14%、14%和13%。并且绝大多数富家子弟已经认识到努力工作和良好教育才是发家致富的敲门砖。

  因此,我国现在的成功人士,在考虑究竟应该把什么传给后代的时候,也有必要首先致力于凝炼优秀的家庭传统、树立高尚的家庭信仰、培育积极的家庭精神、形成卓越的家庭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当全社会为“官二代”、“富二代”的问题痛感纠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意识到,富贵何罪,二代何辜?在“富二代”、“官二代”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实际上根源于“富一代”、“官一代”,是因为当下的一些父辈们并没有想明白:究竟应该把什么传给后代?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 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