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色市政法委员会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法工作 > 维护稳定 > 维稳动态
政法专题
维稳动态

增收与维稳相结合

日期:2014-08-22来源: 广西日报点击:

广西日报记者 蒋予昕   通讯员 钟 锋

 

在维护边境稳定工作中,百色市那坡县桂林新村增收与维稳相结合,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加边民的收入,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崇尚科学、勤劳致富,促进边疆稳定。

边境苗胞的和谐新生活

盛夏的桂西南石山区,天气十分灼热。那坡县百南乡桂林新村与越南仅一山之隔,村民农学明满脸笑容地告诉记者,这么大的太阳也不怕,“食用菌棒放在大棚里发酵成长,每天只需要浇三次水,坐在家里也能赚钱!”

过去,由于地处偏僻的大石山上,信息闭塞,这里的64户265名苗族同胞曾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女人们在有限的土地上种玉米、黄豆,男人们上山打鸟。”村民陶二妹说。

为帮扶边境村民,那坡县将该村纳入百南乡“田-桑-蚕-菇-有机肥料-田”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在该村发展食用菌项目。

“这个项目太符合我们了!不用土地,成本不高,见效快。”农学明不仅跟着大家在村头的大棚里种植食用菌种,还利用自家里的二、三楼,种植了1700棒食用菌棒,目前已获利6000多元。

在这个村里,记者看到村民们已全部搬进了山脚下的砖瓦房,有的门前还停放着崭新的摩托车及农用三轮车。

村民们告诉记者,过去住山上,不通电、饮水难,住也不安心。如今不仅通了电、接了水,还看上了电视。乡镇干部经常深入村里与群众交心谈心,指导如何学习掌握农业技术,引导投入生产发展。

19岁的熊大灵今年高考成绩优良,已被桂林医学院录取,成为村里的第3位大学生。对于村里发生的变化,他感慨地说:“现在村里一年四季都有项目做,大家都把精力集中到农业生产上来,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色经济“鼓”钱袋,“富”脑袋

早在2001年,虽然由桂林市政府出资援建,帮助苗胞们从山顶搬迁至山脚,但是这仅仅是让他们有了安身之所。由于人均土地贫乏,大家的生活并未有实质性改变,物质生活匮乏。

如何让村民摆脱生活困境?这一议题列入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乡干部多次到村里走访,共同寻找脱贫的路子。”百南乡党委书记黄愉斌说,“农民们很朴实,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就跟谁。”

乡党委政府相继找了种植红薯、板蓝根等6个项目,向村民推介,但都因土地资源有限而受阻。2013年9月,县里以桂林新村为试点,启动“边关巾帼倍增计划”。县、乡两级共投入资金45万元,由乡桑枝食用菌合作社免费给村民发放桑枝食用菌棒,帮助建立食用菌大棚,同时组建工作队,一对一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

百南乡妇联干部黄少榕说:“通过‘短平快’的食用菌培育形式推广,村民们积极参与产业化项目生产。钱袋子鼓起来,思想也就丰富了,甚至主动外出学习、务工,增加收入。”

据统计,百南乡先后免费向桂林新村村民发放食用菌棒5.2万棒,产值41.6万元,实现户均增收两倍以上。如今,尝到甜头的苗胞积极响应乡里发展生产的号召,一心一意奔富路。

“四大工程”助维稳谱新篇

桂林新村的变化,影响辐射到了周边附近的乡村,边民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维护了边境的长治久安。目前,那坡县结合正在开展的“边关党旗红”“平安和谐边关”“百里文明边关”和“百里廉政边关”四大工程,力保边疆平安和谐。2013年,该县社会公众安全感在全区111个县中名列前茅,建设成效初显。

——扎实推进平安和谐边境工程。在边境一线实行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管控体制,为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及中心学校安装视频监控“天网”系统,构建县、乡、村、屯、户五级联动服务网络,增强边境信访维稳防控力量。

——稳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工程。以建设民族团结示范村屯和保护特色民族村寨为抓手,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全县共投入676万元,在边境乡(镇)实施少数民族聚居示范屯、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改善了边境地区群众行路、饮水、产业发展等生产生活状况,不仅增强了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还增强了各民族共同守边意识。

——有序开展兴边富民工程。该县按照边境乡村实现“八通”和边境群众得到“八有”的总体要求,倾策倾力,一批新的惠民项目顺利建设。

——积极建设基层固边工程。加大边境地区村级文化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投入360万元完成18个村屯文化科技活动室建设。通过组建边境农村文娱团队,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边境文化氛围,抵御境外不良文化渗透。

 

 

[责任编辑:徐陆军]

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