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色市政法委员会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法动态 > 县区政法动态
政法专题
县区政法动态

那坡县创新开展乡村治理维护边境和谐稳定

日期:2023-07-31来源: 广西法治日报点击:

 守好了边,就是护住了家

那坡县创新开展乡村治理维护边境和谐稳定

 

□特约记者 韦奇 广西法治日报记者 林东婷

 

盛夏至,万物秀。在那坡县百南乡农业果蔬种植示范基地,黄色的花朵点缀着翠绿的瓜苗,瓜叶下面第一茬小甜瓜已经坐果,大小不一吊挂在藤蔓上。

“这批甜瓜长势喜人!再过一个月就能上市了。”百南乡上盖村副主任农胜新高兴地说。

甜瓜不仅让夏日的阳光带了甜,也甜到百姓心里。百南乡现代设施农业果蔬种植示范基地以党政支部领办、农投公司运营的模式,有效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为当地群众开辟了增收的新路径。

钱包鼓、生活安,是百姓的愿望,也是那坡县努力的目标。近年来,那坡县结合当地实际,强化党建引领,把责任扛起来、工作落下去,守边境、促平安、谋发展,有力维护边境地区和谐稳定,促进百姓安居乐业。

 

守护边境有保障

 

山峰连着山峰,夹着狭长的城。山与城,烟火与人气,那坡俨然一幅壮美和谐之图。在这里,有着广西陆地最长的边境线,207公里。

“守护好边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百都乡村民黄启英说,作为一名守边员,守护好边境,才有更多的幸福和安宁。

守好了边,就是护住了家。在守边员心里,守护好边境是他们最崇高的事业。

“边境安宁,百姓才能放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那坡县委政法委副书记黄绍疆说,在那坡,守护边境是沉甸甸的责任。

百都乡,一个处在国边、省边、县边“三边”的特殊区位的乡镇,结合边境线长且没有天然屏障的特点,以“联”为核心,探索实行“组织联建、产业联推、队伍联管、边关联防、治安联守、教育联抓”,建立“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边境治理体系,开展巡视边境线、踏查界碑等守土固边行动,增强警民联合管边能力,党员带头冲在前,群众奋勇跟进,共同维护边境乡村和谐稳定。

“靠边总是特别一点,但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怎么能不守好?”平孟镇村民黄东明动情地说。

平孟镇整合驻边单位党组织,组建非建制性“中国共产党那坡县平孟边境口岸联合委员会”,开展边境维稳、扫黑除恶、文娱交流等联合稳边行动,不断将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全力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乡村振兴有助力

 

夏日炎炎,满目葱郁。百都乡红心蜜柚产业园工人农兰花大汗淋漓,正在给柚子树施肥。

“每年的4月到6月是柚子稳果施肥期,要想果子结得好,这个时期最重要。”百都乡红泥村党支部书记李客良说,看现在的长势,今年丰收有望了。

近年来,百都乡探索建立产供销一体化新模式,发展养殖等特色产业。红心蜜柚产业园挂牌成立产业示范培训基地,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及田蓬镇共同种植红心蜜柚365亩,实现了技能联训、产业联兴、成果联享,打造了边境特色产业带。

在那乐村干净整洁的蚕房里,蚕宝宝正大快朵颐,享受着美味的桑叶。蚕农们忙着清洁和消毒蚕房,确保大蚕顺利生长、上蔟,吐丝结茧。

桑蚕产业是那乐村的特色产业,近年来,那乐村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吸纳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和能人建立桑蚕产业合作社,为桑蚕农户提供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合作社的帮助下,2022年,全村的桑园面积由原来的231亩发展到现在的2500亩,投资71万元大蚕房也在村里建了起来。

如今,那乐村的桑蚕产业逐渐呈现出产业化、规模化的趋势,并成为那坡县桑蚕产业示范点。

而在城厢镇达腊彝族村,又是另一番景象,不仅有桑蚕产业还有肉牛产业。

“能有现在的收入,得感谢党!”达腊村村民黎元举在专家的技术帮扶下,从抵制种桑养蚕逐步成为达腊村养蚕时间最长的农户,平均每年实现养蚕11批次,年收益2万多元,同时还带动周边农户种桑养蚕。

达腊村养牛致富能人黎元峰,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积极参与村屯事务,得到群众好评。达腊村党组织积极动员、培养、发展黎元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引导支持发展壮大肉牛养殖,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养牛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产业兴,百业兴。近年来,那坡县全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正走出一条产业振兴的康庄大道。

 

乡村治理有妙招

 

走进城厢镇达腊彝族村,入眼即是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屋。乡风淳朴,加上浓郁的民族风情,让达腊村别有一番风味。

“村里居住着壮、汉、彝、瑶4个民族群众,其中彝族人口占40%,因此乡风文明建设是重中之重。”达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康德说,达腊村在探索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制度,既保护了民族文化,也融入了乡村治理。

每逢遇到重大节庆或者特殊事项时,达腊村党支部就会联合“七老”共同就有关事项进行讨论、协商,商议好的决定,村干部放心、村民认可。

“七老”制度是达腊彝族特有的“族长制”。为充分发挥这一特殊群体在族内的特殊优势,达腊村创建“强一联促三化”模式,促进民族工作制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实现民族村落社会治理“共商共建共治”。

乡村治理新气象,村民生活幸福多。在那坡,达腊村不是个例,每个村庄都结合本村的特色,发挥道德规范明导向、正民心、树新风的积极作用,将民主法治精神与传统道德力量有机融合,形成了不一样的乡村治理之“景”。

无事亭中聚,有事亭中议。在百合乡那乐村,茶话亭已经成为那乐村民不可或缺的“谈心议事”自治平台,成为“提议+沟通、活动+教育、思想+信息”三位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载体,有效提升了村民理事会、监事会工作效率,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乐村的“喝茶议事”,让村民自治更有效。而坡荷乡中山村,则扎实推进村事务阳光工程,做到村事件件议、村账笔笔清、村务人人明,形成了“村务明、民心顺”的干事创业清爽环境。

乡村治,百姓安。那坡县全力为乡村治理出妙招、出实招,夯实了乡村振兴基层基础,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促进乡村文明和谐。

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