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色市政法委员会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法工作 > 平安建设
平安建设

凌云县:“七项措施”实现群众安全感靠前进位

日期:2014-07-28来源: 百色市委政法委点击:

“祝贺凌云县第二季度全区公众安全感排名第6,全市排名第1”,这是县委政法委罗启盈副书记收到的一则喜讯。

“街上警灯闪烁,村里警察攒动”、“走在街面上,既放心又安全”,这是凌云人的切身感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近年来,凌云县以“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目标,把“平安凌云”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全面开展治安防控,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为公众创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环境。2013年,凌云县再次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今年第二季度,该县公众安全感测评名列全区第6、全市第1。

正视工作差距和不足,是提高公众安全感的“助推剂”

86.67分,全区111个县区市排名第36位,全市12个县区排名第4位,虽然排名算靠前,但同比下滑了3.1%,这是凌云县2014年第一季度公众安全感排名情况,也是全区、全市公众安全感下滑程度较大的县份之一。为此,凌云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一是强化主体责任。及时组织各乡镇党委政府及县直各单位主要领导会议,认真分析公众安全感下滑存在的“主结症”,提出解决办法的新思路、新举措;二是开展模拟调查。通过深入开展电话抽查、问卷调查、服务评价测评三种形式,对该县公众安全感真实情况进行摸底,深入到8个乡镇发放调查问卷,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工作方法方式;三是扩大宣传面。印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2万份和《提高公众安全感宣传资料》、《民警联系卡》7万份发放到学习及群众手中,提高群众知晓率,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平安建设”。

强化矛盾纠纷化解,是提高公众安全感的“减压剂”

凌云县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良好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矛盾纠纷时有发生。该县把“农情乡解服务中心”和“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作为群众诉苦、叫屈的“解悉站”,借鉴“枫桥经验”做法,及时化解了矛盾,消除了问题和困难。一是完善制度,分级排查。按照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原则,坚持“一月一排查、每月一分析”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制度,对矛盾纠纷实行分级排查、逐级调解、一案一档、专人负责,做到台账清楚,资料规范。今年来,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86起,成功调处377起,调处成功率达97.7%。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中事不出乡镇、大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目标。二是领导挂帅接访。凌云县继续深入开展领导班子成员坐阵接访活动,每天安排县领导班子到县接访中心轮流坐班接访,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现场解决问题,使满腹怨气进来诉苦、叫屈的群众满怀笑容的出去,畅通信访渠道。三是主动约访、带案下访,源头化解。通过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接地气”、“百姓冷暖我先知”活动,全体领导干部带着问题下到村、屯走访每家每户,现场解答诉求,随时掌握社情民意,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或建议实行领导包案,变群众的上访为干部下访,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源头,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力量,减少不稳定因素,确保全县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坚持打击不手软,是提高公众安全感的“镇定剂”

“报警不到10分钟,警察就会出现在你面前”,这是凌云县提高公众安全感的一大新举措。凌云县公安机关高度重视接警处警工作,要求县城区域内接警后10分钟内必须赶到现场。把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作为提升公众安全感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目标,坚持“警力跟着警情走”,把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作为群众满意的基础和前提,以“那里出现问题就打击那里”为抓手,全面落实各项措施,迅速开展工作,始终保持对各类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做到露头就打,决不手软;通过“百日会战”集中侦破一批“两抢一盗”案件,坚决遏制多发性侵财案件高发势头;加大“黄、赌、毒”案件以及学校周边、企业周边、农村治安混乱地区、娱乐场所整治力度,努力提高破案率,震慑违法犯罪分子,把犯罪造成的恶劣影响降到最低,让群众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平安就在身边。通过严打整治,实现治安面貌有效改观,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达到整治一片、稳定一片、安定一方的效果。今年来,全县共发生刑事案件案件215起,同比下降13%,发生治安案件131起,同比下降142%。

注重民生改善,是提高公众安全感的“催化剂”

凌云县坚持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大力加快民生工程建设力度,不断优化服务环境,使群众满意率不断提高。一是加快扶贫开发力度。极力争取自治区财政厅共帮扶资金,实施了各类县域经济项目建设。加快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农村产业发展路子不断拓宽,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56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20元,增长10.3%。二是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提高,就业率达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医疗、养老、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等参保人数达逐年递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社会弱势群体合法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三是社会福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建成县城有福利院、乡镇有养老院、大部分行政村有五保村的目标,供养对象达1265人;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福利、社会互助、残疾人事业积极发展,扶贫帮困和送温暖工作取得新成效。四是住房保障建设进一步改善。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940户,新建廉租住房456套、经济适用住房618套,群众住房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五是完成每年为民办十件实事。城乡居民实实在在享受了改革发展成果。

构建防控体系建设,是提高公众安全感的“防火剂”

“发了案,问驻村民警,查看视频,查看治安卡口”,这是凌云县公安机关破案的一个重要手段,该县将居民的安全罩于一张无形的信息网中。一是打造全方位四级“天网工程”。走在凌云县城的大街小巷,视频摄像头到处可见。近两年来,凌云县委、政府投入了近2000万元建成城乡村屯“四级”视频监控网络与公安机关信息平台共享,投入250多万元建设了3个治安卡口共33个高清道路监控摄像头在破案活动中初显成效。县直各部门(独立庭院)都安装有视频监控摄像头,特别是下甲乡平怀村平怀屯群众自筹16.4万元建设16个视频探头,实现村内连续6年治安刑事案件零发生。二是加强治安巡防队伍建设。组建巡防队伍、复合警加大对街面及重要路段巡防频率,特别加强了夜间的巡防力度,提高居民治安防范意识,有效遏制盗窃等现象的发生。同时,在农村构建“123456”防控体系和完善“一村一警”治安防范责任制,确保农村“见警率”和治安巡防落到实处。

树立正确的舆情导向,是提高公众安全感的“融合剂”

近年来,凌云县投入10余万元添置政府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加大网上舆情的监控力度,对重大舆情,及时掌握、分析、跟帖,并堵住有害信息。一是加强管理。加强虚拟身份管理,严格落实网吧实名上网,实现了对网上网下重点人员的无缝对接。二是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在维护全县稳定大局中的作用,引导正常舆论,维护网上正常秩序,避免网上炒作、串联、煸动,牢牢控制舆论阵地,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实现网络正面舆情不断提升。三是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宣传。通过宣传、教育、警示等各种有效方式,使公众明白预防犯罪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公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四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政法队伍的模范典型,宣传民警的疾苦,教育感染群众,加深警民间的感情交流,让群众真正了解民警、信赖民警、支持民警,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满意度。

严格执法树形象,是提高公众安全感的“保护剂”

凌云县坚持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判政法工作的唯一标准。政法干警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保卫人民、服务人民是其天职。该县把人民群众当成衣食父母,用真感情去执法、去服务,细心倾听群众的心声,用心解决群众的困难,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事,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是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落实办案终身负责制。公安机关做到受理案件全部网上录入流转,切实做到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检察机关认真开展案件评查,提高执法质量。审判机关实行主审法官对所办案件终身负责,严格错案责任追究机制,完善执法监督环节,畅通监督渠道,扩大监督内容。政法各部门进一步承办好每一起案件、处理好每一起纠纷、接待好每一次申诉、化解好每一个矛盾,努力让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个执法司法环节上都能体现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政法机关的每一位政法干警都是在秉公办案、严格执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满意率。二是深入开展法治理念教育。举办形式多样的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培训班,引导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同时,加大宣传造势,营造氛围,提高群众对平安凌云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努力形成平安建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杨再茂)

[责任编辑:徐陆军]

 

相关报道